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2021年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奖数量和等级均创学校历史新高。
近年来,学校聚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等职业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全方位推动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其中《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构建六维立体化育人平台,培养船舶与海工装备匠心人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典型案例。
在中国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江苏省作为全国重要的造船大省,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急需大批现代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3年起,学校直面现代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人才培养短板,开展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研究,创新“德技并修”为抓手,搭建六大育人平台,培育“匠心”人才的育人新体系,树匠心、践匠行、铸匠人,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紧跟现代造船技术潮流、适应现代造船企业需求的船海“匠心”人才。
打造价值引领与文化育人两大平台,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知识、实践教育相互融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载体,打造价值引领平台。开展《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目标及培养路径研究》等课题研究,开发《学贯古今》等核心素养系列教材;成立马院,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等近100个学生社团;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通过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价值引领平台拓宽了“价值引领+技能传授”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学校率先探索“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形成以《走进焊接》教材为代表的课程思政范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船承匠心”为理念,锻造特色,构建文化育人平台。学校以船文化活动为龙头,开展船文化与海洋认知、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校成立了古船文化研究中心,通过船文化传播、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培育等形式打造品牌,传育并举,锻造特色。文化育人平台的构建形成了“非遗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引领育人范式,创新性的建成集职业体验、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船文化中心,古船文化研究中心,实现了“非遗技艺、传承人、基地”三者有机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构建产教融合与绿色智慧两大平台,创新“产业需求+学校供给”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互渗透。
以“协同融合”为驱动,打通路径,构筑产教融合平台。学校牵头组建了无锡市焊接职教集团,与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企业学院、国际造船新公约规范标准工作机制办公室江苏合作中心、焊接无损检测中心,紧跟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开发教材、培训师资、改革实践教学,学校与企业协同、课堂与车间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专业教学的效果显著提升。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打造了“产业需求+学校供给”育人模式,提升了船海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以“智能制造”为引擎,赋能转型,构建绿色智慧平台。学校成立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紧密围绕船舶智能化发展路线开展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承担了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江苏内河港口船舶充电站技术要求研究》的研究,物化《互联网+职业技能学习平台的创新研究》等四个科研项目成果,虚实结合、智能制造工作站式的绿色智慧船舶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成绩斐然。
搭建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两大平台,推动“岗位要求”“学生素养”与服务能力、国际视野相互促进。
以“知行合一”为进路,锤炼本领,创建生产实践平台。通过江苏省焊接技师等社会服务平台,将企业的生产任务转化为学校的教学及实习任务,注重知行合一,夯实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船舶与海工装备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匠心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
以“一带一路”为媒介,拓宽视野,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学校开拓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搭建合作平台,成立德国手工业行会长三角地区焊接培训基地,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开展“5+2”合作办学,新时代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江苏省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旨在奖励在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发挥教学成果的引领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力度。此次获奖是我校扎实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注重教学成果凝练所形成的硕果,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特色与成效。学校将充分发挥获奖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